
湖北2015年高考語文復習規(guī)范訓練一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緊張備考中,湖北高考網(wǎng)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語文復習規(guī)范訓練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美學、藝術與宗教
①北京天壇象征天,顏色是藍的,形狀是圓的,人到了天壇祭天時,感到天的至高無上,人在天壇下,只能翹首仰望,天顯得高不可攀。祭天的儀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與天發(fā)生關系,老百姓根本沒有資格祭天。這是中國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種表現(xiàn)。宗教利用藝術讓人們接受宗教神學觀點,通過圖像說明宗教的真理。藝術作品以物質作為媒介、手段,表達宗教最高的理想。宗教用的媒介有聲音、色調、線條、建筑材料、語言等,各種媒介表達人們的觀念、祈求,也就是表達宗教所提倡的“意向”。
②以音樂為例,各種宗教音樂不一樣,基督教頌神詩與佛教的佛曲不一樣,但它們也有共同之處,都是表達對信仰對象贊嘆、仰慕的感情,都表達一種要求得到外來強大力量拯救苦難的心情。宗教建筑的色調、線條也如此。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顏色都較莊重,摒棄華麗的顏色。寺廟建筑也是盡量的高大宏偉,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從這不難看出,宗教與美學之間的關系,即宗教利用形象表達宗教的抽象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tài),用有形來表達無形,以種種方式,通過視覺、聽覺施以宗教建筑、音樂的刺激,引起敬慕之感。對神的崇拜,也就是對自己的縮小,一方面夸大崇拜對象,一方面縮小自己。不管什么宗教都要使人感到在神面前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不管什么宗教都要證明人對自己的命運無能為力,只有神的權力是無限的,是永恒的。這些可以用哲學、文學來表示,也可以用藝術來表示。
③在許多社會未知數(shù)面前,宗教在社會上還起作用。比如宗教畫的圣母像,表現(xiàn)圣潔、慈祥。因為在到處充滿爭斗、競爭的社會里,人與人的關系殘酷而緊張,宗教宣傳它那里有真正的同情和憐憫。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現(xiàn)為慈祥,用來反襯人世間的冷酷,給苦難者以精神上的滿足。這是俘虜信徒的一種手法。從高大的佛塑像的頭部掛一條垂直線到地面,可以發(fā)現(xiàn)佛像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全身微向前傾斜。這并不是塑造者技術上的失誤,恰恰表示塑造者的匠心,它可以使朝拜者產生佛像與朝拜者親近的印象。這是以藝術形象表示宗教意圖。從這可以看出,宗教藝術的作用不能僅僅看作美的形象。研究宗教,要時刻想到它的社會性,忘掉這一點就會忘掉宗教之所以為宗教這一主要性質。
④宗教音樂,一般不激烈、不刺激,節(jié)奏緩和,無很高的高音,也無很低的低音。這種音樂可以收到較好的宗教效果。信徒們從鬧嚷嚷的世俗生活中,一下子進入了一個清靜、安謐、肅穆的境界,暫時擺脫了緊張、喧鬧,享受一下緩和松散的氣氛,使內心得到調整。
⑤在中國,封建社會要維持它的存在,維持階級的統(tǒng)治,必須有一整套上層建筑,從各個領域共同維護綱常名教,忠君忠國、孝順父母,儒教、佛教、道教都一樣,通過文學、藝術、音樂為一個共同的封建社會服務。(選自《天人之際》,有刪改)
1.四川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依山鑿成,頭與山齊,雙手撫膝,神情肅穆,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 米,頭寬10米,腳背寬9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依據(jù)文意,分析樂山大佛如何體現(xiàn)宗教與藝術(或美學)之間的關系。(4分)
答:
答案 (1)樂山大佛異常高大,人在它面前相形之下顯得渺小,可以引起對神的崇拜。(2)樂山大佛神情肅穆,可以引起人們的敬慕之感,使人容易進入安謐、肅穆的境界。(3)面對流轉而逝的江水,樂山大佛如山般正襟危坐,可以使人感到對自己的命運無能為力,只有神的權力是無限的,是永恒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探索哲學的兩個首要條件:一是具備勇氣坦白承認自己心中的疑問;二是把一切不言自明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識之中,把這些事情作為問題加以探索了解。然而,要真心探究哲學,我們的精神思想必須處于真正悠閑自得的狀態(tài)之中。我們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隨任何實際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揮。我們必須全神貫注于接收直觀所見的世界和自己的意識所給予我們的教誨。
文學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處境之畫面展現(xiàn)給我們的想象力;他們把這些圖像活動起來,然后讓讀者盡量發(fā)揮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這些畫面。所以,文學家可以同時滿足思想能力參差不一的人,不管他們是傻瓜還是智者。但哲學家卻不以此方式展現(xiàn)生活,而是對生活抽絲剝繭,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在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學家就要求他的讀者以哲學家本人同樣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因此,哲學家只有很小的讀者群。據(jù)此,我們可把文學家比作帶給人們鮮花的人,而哲學家?guī)Ыo人們的則是從鮮花里提取的精華。文學作品相對哲學著作還擁有這一巨大的優(yōu)勢:文學的眾多作品可以同時并存而又相安無事。事實上,就算這些作品彼此差異很大,它們也可以同時為具有同一思想的人所欣賞和珍視。相比之下,某一哲學思想體系甫一露面,就已經睥睨著它的兄弟姐妹,處心積慮要毀滅它們,就像上臺登基的亞洲國家的君主一樣。這是因為正如一山只容一虎,同樣,只有一種哲學可以君臨天下。也就是說,哲學體系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孤獨、不喜交際的,一如那些孤獨守在絲網(wǎng)中央的蜘蛛:它們現(xiàn)在就靜候蒼蠅自投羅網(wǎng)。而一旦另一只蜘蛛向它靠近,那只是準備開始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斗。因此,文學作品和平共處,就像安靜、平和吃草的綿羊,但哲學著作天生就是猛獸:那種破壞和毀滅一切的欲望使它們甚至成為首先吞噬自己同類的蝎子、蜘蛛、昆蟲幼體一類。它們來到這一世上,就像古希臘神話傳說中從杰森的龍牙種子冒出來的全副披掛的武士,在此之前同樣是經歷了一番自相殘殺。這場爭斗已經持續(xù)了兩千多年,這場爭斗會有最終的贏家,天下從此可以歸于太平嗎?
由于哲學體系具有這一爭辯好斗的本性,所以,哲學家要獲得認可和名氣,其難度比文學家不知要大多少倍。文學作品只要求讀者進入為其提供娛樂消遣或者鼓舞升華的系列文字之中,為此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但哲學家的著作卻試圖使讀者的整個思想模式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要求讀者宣布自己在此之前在這一門學科里所學過的、相信過的東西都是錯的,所花的時間、精力全都白費了,現(xiàn)在必須從頭開始學習。他們至多只能保留某一位前任哲學家的部分思想,以便在此之上重建基礎。另外,現(xiàn)存哲學體系的教授者也成了與新的哲學體系較勁的強力對手——這是他們?yōu)楸W∑滹埻胨谷?。事實上,甚至國家政府有時候也會把其偏愛的哲學體系納入其保護傘下,并且,通過其強有力的物質手段,防范和阻撓其他學說的傳播和流行。再者,如果我們考慮到哲學著作的讀者群與欣賞文學作品的人數(shù)是和愿意聆聽教誨的讀者與尋求消遣、娛樂的人數(shù)成正比,那么,一個哲學家的出場能夠得到多少幫助——這我們自己就可以下判斷了。當然,哲學家能夠得到的酬勞是有思想者的擊節(jié)贊賞和經過很長時間才會出現(xiàn)的、不分國籍、為數(shù)不多的出類拔萃者的頷首同意;而大眾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憑借權威的力量,才學會敬重這位哲學家的名字。據(jù)此,同時也因為哲學的進展對整個人類產生著雖然緩慢但卻深遠的影響,哲學家的歷史與帝王的歷史一道,自千百年來并肩排列;但歸入前者的名字,卻比后者的數(shù)目要少得多。因此,一個哲學家能為自己在哲學家的青史中留下名字,就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情。(節(jié)選自叔本華《論哲學與智力》,韋啟昌譯,有刪改)
2.請依據(jù)文意,對下面的事例作簡要分析。(4分)
尼采是現(xiàn)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生前默默無聞,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他的經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直賣不出去。直到死后,他才有了巨大的名聲,其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答:
答案 哲學家要獲得認可和名氣,難度很大,所以尼采生前默默無聞。大眾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逐漸敬重某位哲學家,所以尼采直到死后才有了巨大的名聲。(或:哲學的進展所產生的影響是緩慢的,所以直到尼采死后,他的思想才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答對一點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
鄭也夫
時下,“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成了兩個熱門話題。前者往往被看作是變革的生力軍。即使像《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這本書作者之一,穩(wěn)健的學者艾森斯塔特,雖認為知識分子“并不一定是這種變革運動的唯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領導者,‘卻也以為’他們是變革催化劑的最主要儲庫”。而后者——傳統(tǒng),被時下相當多的人們視為現(xiàn)代化的最大障礙和兇惡敵人。紀錄片《河殤——中華文化反思錄》的作者坦率地承認,《河殤》的轟動是他們始料不及的;這實際上說明了:舉國上下的反傳統(tǒng)心態(tài),就是反傳統(tǒng)的先鋒作家們也不曾料到的。
可見,與“知識分子”連在一起的似乎應當是“反傳統(tǒng)”。這兩個詞似乎天然地兩位一體。打開近現(xiàn)代歷史:培根、笛卡爾、盧梭、圣西門、馬克思、尼采、薩特,反傳統(tǒng)的大知識分子不勝枚舉,甚至可以說很難找到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哪位大知識分子沒有一點反傳統(tǒng)味道。因此,“反傳統(tǒng)”幾乎成了“知識分子”的主要內涵和最鮮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所說:“社會思想史對知識分子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但迄今其關注的中心是作為現(xiàn)有制度的批判者、作為其潛在的或實際的反對者、作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為社會和文化方向開拓者和反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的那個知識分子。”以至格勞巴德說:“‘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兩詞放在一起就不常見。”但是《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的幾位作者卻一致地認為:反傳統(tǒng)并不是知識分子的標志,知識分子并不都是反傳統(tǒng)的。
被稱為“最后一個儒家”的梁漱溟在“五四”時代孔學聲名狼藉之時,以罕見的沉靜獨立的心態(tài)挖掘和發(fā)揚孔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今天大約不會有人說梁漱溟不是知識分子。
西方保守主義思想家雷蒙·阿隆,與他少年時代的同窗、西方文化的叛逆者薩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場,他終生為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辯護。晚年相逢時倒是阿隆更像一個勝利者。能說這位傳統(tǒng)捍衛(wèi)者不是知識分子么?
即使從一個嚴格狹義的知識分子定義看,這兩位傳統(tǒng)的捍衛(wèi)者也顯然當在其中。
中國改革思想的最充分闡發(fā)者和積極鼓吹者是知識分子。而改革開放前十年最有實效的是農村改革。農村改革說到底是一種回歸傳統(tǒng),回到有過二千年實踐經驗的個體經營中去。誠然,改革的內容中還有很多非傳統(tǒng)的新內容,但理性的、實用主義的思維畢竟要人們放棄對傳統(tǒng)的輕易的全面否定,至少在實踐上。就改革的最主要目標——重新建構所有制來看,也顯然是放棄和否定了建國后浪漫主義和反傳統(tǒng)思潮指導下的實踐。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保守主義重新高漲的時代。始于盧梭——馬克思的浪漫、激進、反傳統(tǒng)的思潮不會隨著其后輩實踐家的失敗而葬送,他們在思想上的價值是永存的。但今天的世界,至少是東方,又開始重現(xiàn)被盧梭、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層價值觀:私有制以及分配不均等的必要性,及與之相伴的對人性的保守主義認識。而推動當代保守主義思潮復興的無疑是堪稱“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們。
狹義的知識分子定義不可缺少的一個屬性是理性和批判精神。理性意味著在判斷上不屈從神祇,也不屈從權威,無論這種權威是一個特定身份的人還是一種輿論、一股思潮,也無論這股思潮是傳統(tǒng)的還是反傳統(tǒng)的。批判精神的對象也絕不限于傳統(tǒng),反傳統(tǒng)的東西也同樣是懷疑和批判的對象。特別是當代反傳統(tǒng)思想成為一股大潮后裹挾進了那么多非理性的、情感的、情緒發(fā)泄的成分,它就當然也將成為理性精神的批判對象。因此,簡單化的“站隊”——捍衛(wèi)某些傳統(tǒng)還是反傳統(tǒng)不是判定知識分子的標準,而要看你這種立場的由來:是理性判斷,是情緒所致,還是潮流裹挾。正如艾森斯塔特所說:“知識分子總是認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創(chuàng)造一個傳統(tǒng)在其中不發(fā)揮作用的社會。而實際上,批判既可以表現(xiàn)為對傳統(tǒng)、觀念、信仰及權威的拒斥,也可以表現(xiàn)為對它們的贊同和接受。”(節(jié)選自鄭也夫《知識分子研究》,有刪改)
3.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
A.學者艾森斯塔特一方面表達了對于知識分子效能的懷疑,另一方面也肯定了知識分子必定會起作用。
B.《河殤——中華文化反思錄》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表明了當時人們普遍存在著反傳統(tǒng)心態(tài)。
C.大知識分子身上都擁有反傳統(tǒng)的味道,因此“反傳統(tǒng)”是“知識分子”的主要內涵和最鮮明的特征。
D.西方保守主義者由于受到主流價值觀的保護,在與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對峙中往往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E.改革開放前十年最有實效的是農村改革,這證明至少在實踐層面上要放棄對傳統(tǒng)的輕易的全面否定。
答案 CD
解析 C項原文為“‘反傳統(tǒng)’幾乎成了‘知識分子’的主要內涵和最鮮明的特征”,選項去掉了程度副詞“幾乎”,使得表述絕對化;另外,缺少時間的限定,“近現(xiàn)代史”。D項“主流價值觀的保護”,無中生有。
4.下列選項中,不能表現(xiàn)“知識分子理性”的一項是(3分)( )
A.梁漱溟在“五四”時代孔學聲名狼藉之時,挖掘和發(fā)揚孔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B.西方保守主義思想家雷蒙·阿隆終生為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辯護。
C.20世紀七八十年代,重新探討被盧梭、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層價值觀。
D.以簡單化的“站隊”為標準判定知識分子是捍衛(wèi)某些傳統(tǒng)還是反傳統(tǒng)。
答案 D
解析 簡單化的“站隊”不是判定知識分子的標準。
5.格勞巴德說:“‘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兩詞放在一起就不常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1)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上反傳統(tǒng)的大知識分子不勝枚舉,甚至很難找到哪位大知識分子沒有一點反傳統(tǒng)味道。“反傳統(tǒng)”幾乎成了“知識分子”的主要內涵和最鮮明的特征。(2)格勞巴德的意思是“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不相融合,而并非兩個詞語不會同時出現(xiàn)。
6.“五四”時期,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傳統(tǒng)口號,也存在著梁漱溟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發(fā)掘與發(fā)揚。請根據(jù)文意對此現(xiàn)象作簡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對傳統(tǒng)、觀念、信仰及權威的拒斥是知識分子理性和批判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五四”時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傳統(tǒng)口號,正是這種精神的表現(xiàn)。(或:知識分子總是認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創(chuàng)造一個傳統(tǒng)在其中不發(fā)揮作用的社會。“五四”時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傳統(tǒng)口號,就是那個時期部分知識分子這種自我認識的體現(xiàn)。)(2)理性和批判精神也可以表現(xiàn)為對傳統(tǒng)的贊同和接受,以及對輿論和思潮的不屈從。梁漱溟在“五四”時代孔學聲名狼藉之時,以罕見的沉靜獨立的心態(tài)挖掘和發(fā)揚孔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正是這種認識的體現(xiàn)。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