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
2013年高考政治復習:哲學原理方法論(8)
第四部分: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唯物史觀)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重點掌握】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著重大阻礙作用。
【方法論】從客觀存在的社會實際情況出發(f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應用范圍】
①結合我國當前形勢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等
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開拓進取精神大大加強。
③“以德治國”。誠信是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黃金規(guī)則,信用機制是市場經濟有序發(fā)展的基礎。
④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⑤堅持“八榮八恥”的榮辱觀。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就會阻礙以至破壞生產力的發(fā)展。
【方法論】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狀況,甚至阻礙生產力發(fā)展,就必須變革生產關系,調整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和方面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又適合生產力狀況時,要保持上層建筑的相對穩(wěn)定性。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的變革要求,就會阻礙生產力發(fā)展。
【方法論】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的變革要求,并阻礙生產力發(fā)展時,要適時地變革上層建筑,以適合經濟基礎的變革和生產力的發(fā)展。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原理【重點掌握】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fā)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歷史。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②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③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1)要求我們樹立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實踐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觀點,并同群眾實踐相結合,自覺投身到當前的經濟建設中和改革中去,推動社會不斷進步。(2)這一原理還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實踐中要正確處理個人和群眾的關系,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相信和依靠群眾,為人民謀利和服務,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反對】忽視甚至否認群眾對實踐的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應用范圍】用這一原理分析“以民為本”執(zhí)政理念的正確性;
結合這一原理分析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群眾利益無小事,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牢固樹立群眾觀念,走群眾路線。
5、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重點掌握】
【原理內容】(1)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2)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價值觀,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①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不同;
②價值觀不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
③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fā)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應用范圍】
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科學的生態(tài)價值觀。
②正確對待網絡。
③按照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正確的價值選擇。
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最高的價值觀。
⑤黨的基本路線是現階段衡量我國人民價值觀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學姐學長同城考生自由互動